林毅夫: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
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作主旨演講
2016年6月2日,第七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在澳門召開,吸引了3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6位副部長級以上嘉賓出席,以及來自國際金融機構、承包商、專業(yè)咨詢機構及同行業(yè)組織的600多家單位的逾1400名代表的參與。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作主旨演講。
林毅夫先生發(fā)言時表示,作為經濟學家能夠參加澳門這次論壇感到非常榮幸。我想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我想強調三個觀點:一,基礎建設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二,現在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時候;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資金需要金融創(chuàng)新。
我們知道經濟發(fā)展的結果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它的背后是經濟結構的不斷轉變,一般各個產業(yè)所用的技術,從傳統(tǒng)的技術變成現代化的技術,產業(yè)則是從農業(yè)進入到制造業(yè),然后到現代的服務業(yè),人口則是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在傳統(tǒng)農業(yè)的時候,人們是看天吃飯,風調雨順的時候,產量多,生活就好,要是風不順雨不調的時候,那么產量就低,生活就困難。在傳統(tǒng)制造業(yè),所用的動力主要是人力、馬力、牛力,現在的制造業(yè)需要的是電力,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里面,生產非常少,一般的交換就在自己村子附近的集市里面進行一些活動,現在的制造業(yè)規(guī)模經濟非常大,它銷售的范圍不僅是國內市場,還有國際市場。為了讓這些產品進入到市場,就需要公路鐵路、港口、飛機場。人們從農村進入到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上就需要有電力、公共交通、自來水,還有排水道。這些水利、電力、道路、港口、機場、公共交通、自來水、排污等等,是現代化的基礎,因此,人們把這些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建設。
林毅夫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它不僅是現代化的基礎,而且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還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用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形象的話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并且根據世界銀行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發(fā)展中國家由于基礎設施的改善,在2001年-2005年間和1991年-1995年間作比較發(fā)現,這些年,由于基礎設施的完善,每年經濟增長率提高1.6%,而這個增長,在南亞地區(qū)更為明顯,每年經濟增長率提高2.2%。這項研究也發(fā)現,如果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它的基礎建設的速度能夠達到像印度尼西亞那樣的話,它每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提高1.7%,并且,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水平差距能夠減少一半的話,那么非洲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可以提高2.2%,這個情形在拉丁美洲也是一樣。如果拉丁美洲國家的基礎設施的水平可以和非拉丁美洲國家的基礎設施的水平達到同一個程度的話,拉丁美洲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可以提高2%。
由于基礎設施的重要,20國峰會在韓國召開的時候,發(fā)表了一個首爾發(fā)展共識,而這個發(fā)展共識的第一項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在去年聯(lián)合國通過的到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17項目標當中,第9項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fā)展來說非常重要。不過,基礎設施建設有幾個特性。
首先,它的建設周期非常的長。每個項目可能要三年、五年或是十年才能夠建成,并且,它的使用期、回收期也非常的長。一個項目建好了以后,可能是30年、50年,甚至是100年還在使用。它的一次性建設的資金投入非常大,可能是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甚至是幾百億美元,而它投資的回報決定于這個國家總體的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好不好,發(fā)展得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就高,發(fā)展得不好,它的回報就低。也就是說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的風險也是比較高的。并且基礎設施建設完了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一般老百姓,比如說建了一條道路,減少了交通擁堵,使使用這些道路的企業(yè)和一般老百姓受益最大。這就是經濟學家首講的外部性。
由于基礎設施這樣的外部性,一般市場、企業(yè)不容易來籌集這些資金,需要政府發(fā)揮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提供者的角色。那么對于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所要扮演的功能,對經濟學家來講,應該是一個老觀點,因為亞當斯就專門對基礎設施應該由政府來負起責任提出了他的論證。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學者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既然是一項經濟活動,那經濟活動就應該由市場的企業(yè)來進行。那么那個觀點提出以后,發(fā)現從80年代到現在3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除了一種基礎設施,民營資金的投資性高,那就是電信里面的移動通信,但其他基礎設施,一般民營企業(yè)投資的積極性并不高,造成了世界很多國家,包括拉丁美洲國家、南洋、非洲等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嚴重滯后,成為經濟發(fā)展的瓶頸。
所幸,現在國際上對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由政府主導又形成共識。當現在國民經濟面臨下行,產能過剩情形嚴重的時候,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時候。因為,在經濟下行、失業(yè)率高的時候,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那么它有兩種可能的選擇,一種就是把政府應該做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提上議程,進行建設。如果建設了基礎設施,短期就會創(chuàng)造就業(yè),減少失業(yè),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好了以后,會形成資產,長期還能夠提高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政府的稅收也就能夠增加了,那么現在投資的資金也能夠償還。并且,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各種基礎設施所需要的材料、施工的成本還會下降。那么在2009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fā),我作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就開始積極提倡這個觀點,認為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下行的緩沖期措施是一個最好的措施,也是最好的時期。我很高興看到,我在2009年提出的這個觀點,現在已經在國際上變成一個大家接受的主流觀點。在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當中,又專門論證了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是各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的時候這個觀點。
現在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的時候,但是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資金缺口非常大。根據亞洲開發(fā)銀行的研究,從2010年-2020年,亞洲地區(qū)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是8萬億美元,每年平均是8000億美元。根據歐盟的研究,歐盟在2010年-2020年這十年間,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從2.1萬億美元到2.8萬億美元。根據美國基礎設施學會的研究,美國每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是4400億美元。同樣的,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非洲國家每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是930億美元。但是,目前各個國家的財政狀況不好,他們積累的負債普遍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100%以上。那么,政府要動員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上確實有相當大的困難。但是政府的錢雖然不多,可是民間的錢不少,像各個國家的退休基金、保險基金,這個錢數量是相當多的。過去這些基金主要是用來買發(fā)達國家的政府債券,或是投資到發(fā)達國家的股票市場,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發(fā)達國家的利息非常低,有些國家甚至采取負利率的政策,那么在再買政府的主權基金、債券,回報率是非常低的。并且,現在發(fā)達國家的股票市場也有相當多的泡沫成分,股票市場投資的風險非常大,而且平均回報率不高。那么如果有一些金融創(chuàng)新,給基礎設施的建設變成一個可投資的項目,那么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提供一個長期的穩(wěn)定的回報,將民間的這些主權基金或是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就能夠進入到這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上面。那么這方面需要各種金融的創(chuàng)新。
這個創(chuàng)新的方式可以是我們經常談到的PPP的項目,也就是由政府跟企業(yè)來共同投資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是BOT的方式,由私營企業(yè)先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提供融資,經營一段時間以后然后再轉給國家來經營。也可以是由一些雙邊援助機構把它的援助機構提供給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它風險的程度,給予它利息負擔的必要。像中國在“一帶一路”所提出的絲路基金、中國歐亞合作基金、中葡基金,都是屬于這種雙邊援助的資金,用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
另外,多邊機構,像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非洲開發(fā)銀行,以及亞洲基礎設施開發(fā)銀行,也可以利用它們商業(yè)的評級,在金融市場 上進行融資,再來支持基礎設施項目。并且,各國也在嘗試一些機制上的創(chuàng)新,像美國在奧巴馬政府下提出建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再投資銀行,來給基礎設施的投資提供融資的要求。20國集團在澳大利亞開2014年峰會的時候,提出的基礎設施倡議,成立了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鼓勵政府、私營企業(yè)、金融機構合作,給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資金。2015年的時候,20國峰會在土耳其安卡拉開峰會的時候,也提出了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方式,這些,總的來講都是在強調金融創(chuàng)新。
可以說,錢是有的,關鍵是怎么動員,而動員的基礎是金融創(chuàng)新。
林毅夫說,今天,我們在這兒開基礎設施投資跟建設的高峰論壇,在這個論壇上面,我再次強調,基礎設施是發(fā)展的先決條件,那么現在是進行基礎設施最好的時候?;A設施的建設,在融資上需要金融創(chuàng)新,而我們這個峰會,對怎么樣來推動金融創(chuàng)新可以作出貢獻。并且,只要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給在座的基礎設施的各種設備的提供商,以及它的建設的企業(yè),也會提供一個廣闊的發(fā)展的機遇。更重要的,是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讓各個國家發(fā)展得更好,讓每個人的未來生活能夠更美滿。
編輯:王超涵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