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02)之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

      10.2 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

      10.2.1 在高層建筑結構的底部,當上部樓層部分豎向構件(剪力墻、框架柱)不能直接連續(xù)貫通落地時,應設置結構轉換層,在結構轉換層布置轉換結構構件。轉換結構構件可采用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結構、斜撐等;非抗震設計和6度抗震設計時轉換構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設計的地下室的轉換構件可采用厚板。

      10.2.2 底部大空間部分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結構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間層數(shù),8度時不宜超過3層,7度時不宜超過5層,6度時其層數(shù)可適當增加;底部帶轉換層的框架-核心筒結構和外筒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結構,其轉換層位置可適當提高。

      10.2.3 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的布置應符合以下要求:

      1、落地剪力墻和筒體底部墻體應加厚;

      2、轉換層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的側向剛度比應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E的規(guī)定;

      3、框支層周圍樓板不應錯層布置;

      4、落地剪力墻和筒體的洞口宜布置在墻體的中部;

      5、框支剪力墻轉換梁上一層墻體內(nèi)不宜設邊門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設門洞;

      6、長矩形平面建筑中落地剪力墻的間距l(xiāng)宜符合以下規(guī)定:

      非抗震設計:l≤3B且l≤36m;
      抗震設計:
      底部為1~2層框支層時:且l≤2B且l≤24m
      底部為3層及3層以上框支層時:l≤1.5B且l≤20m
      其中 B——樓蓋寬度。

      7 落地剪力墻與相鄰框支柱的距離,1~2層框支層時不宜大于12m,3層及3層以上框支層時不宜大于10m。

      10.2.4 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

      10.2.5 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8節(jié)的規(guī)定。對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尚宜按本規(guī)程表4.8.2和表4.8.3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經(jīng)為特一級時可不再提高。

      10.2.6 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薄弱層的地震剪力應按本規(guī)程第5.1.14條的規(guī)定乘以1.15的增大系數(shù)。特一、一、二級轉換構件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內(nèi)力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8、1.5、1.25;8度抗震設計時轉換構件尚應考慮豎向地震的影響。

      10.2.7 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標準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

      1、每層框支柱的數(shù)目不多于10根的場合,當框支層為1~2層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當框支層為3層及3層以上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2、每層框支柱的數(shù)目多于10根的場合,當框支層為1~2層時,每層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的20%;當框支層為3層及3層以上時,每層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的30%。

      框支柱剪力調(diào)整后,應相應調(diào)整框支柱的彎矩及柱端梁(不包括轉換梁)的剪力、彎矩,框支柱軸力可不調(diào)整。

      10.2.8 框支梁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梁上、下部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設計時分別不應小于0.30%;抗震設計時,特一、一和二級分別不應小于0.60%、0.50%和0.40%;

      2、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縱向鋼筋至少應有50%沿梁全長貫通,下部縱向鋼筋應全部直通到柱內(nèi);沿梁高應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直徑不小于16mm的腰筋;

      3、框支梁支座處(離柱邊1.5梁截面高度范圍內(nèi))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箍筋直徑不應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100mm。加密區(qū)箍筋最小面積含箍率,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9ft/fyv;抗震設計時,特一、一和二級分別不應小于1.3ft/fyv、1.2ft/fyv和1.1ft/fyv。

      10.2.9 框支梁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框支梁與框支柱截面中線宜重合;

      2、框支梁截面寬度不宜大于框支柱相應方向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其上墻體截面厚度的2倍,且不宜小于400mm;當梁上托柱時,尚不應小于梁寬方向的柱截面寬度。梁截面高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計算跨度的1/6,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計算跨度的1/8;框支梁可采用加腋梁;

      3、框支梁截面組合的最大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4、當框支梁上部的墻體開有門洞或梁上托柱時,該部位框支梁的箍筋應加密配置,箍筋直徑、間距及配箍率不應低于本規(guī)程第10.2.8條第3款的規(guī)定;當洞口靠近框支梁端部且梁的受剪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可采取框支梁加腋或增大框支墻洞口連梁剛度等措施;

      5、梁縱向鋼筋接頭宜采用機械連接,同一截面內(nèi)接頭鋼筋截面面積不應超過全部縱筋截面面積的50%,接頭位置應避開上部墻體開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較大部位;

      6、梁上、下縱向鋼筋和腰筋的錨固宜符合圖10.2.9的要求;當梁上部配置多排縱向鋼筋時,其內(nèi)排鋼筋錨入柱內(nèi)的長度可適當減小,但不應小于鋼筋錨固長度la(非抗震設計)或laE(抗震設計);

      7、框支梁不宜開洞。若需開洞時,洞口位置宜遠離框支柱邊,上、下弦桿應加強抗剪配筋,開洞部位應配置加強鋼筋,或用型鋼加強,被洞口削弱的截面應進行承載力計算。

      10.2.10 轉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力構件(墻、柱)宜直接落在轉換層的主結構上。當結構豎向布置復雜,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B級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結構轉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10.2.11 框支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柱內(nèi)全部縱向鋼筋配筋率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4.3條的規(guī)定;

      2、抗震設計時,框支柱箍筋應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箍筋直徑不應小于10mm,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和6倍縱向鋼筋直徑的較小值,并應沿柱全高加密;

      3、抗震設計時,一、二級柱加密區(qū)的配箍特征值應比本規(guī)程表6.4.7規(guī)定的數(shù)值增加0.02,且柱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1.5%。

      10.2.12 框支柱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框支柱截面的組合最大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2、柱截面寬度,非抗震設計時不宜小于400mm,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設計時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設計時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

      3、一、二級與轉換構件相連的柱上端和底層的柱下端截面的彎矩組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5、1.25,其他層框支柱柱端彎矩設計值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條的規(guī)定;

      4、一、二級柱端截面的剪力設計值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3條的規(guī)定;

      5、框支角柱的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應分別在本條第3、4款的基礎上乘以增大系數(shù)1.1;

      6、一、二級框支柱由地震作用產(chǎn)生的軸力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5、1.2,但計算柱軸壓比時不宜考慮該增大系數(shù);

      7、縱向鋼筋間距,抗震設計時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設計時,不宜大于250mm,且均不應小于80mm??拐鹪O計時柱內(nèi)全部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4.0%;

      8、框支柱在上部墻體范圍內(nèi)的縱向鋼筋應伸入上部墻體內(nèi)不少于一層,其余柱筋應錨入梁內(nèi)或板內(nèi)。錨入梁內(nèi)的鋼筋長度,從柱邊算起不應小于laE(抗震設計)或la(非抗震設計);

      9、非抗震設計時,框支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箍筋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筋直徑不宜小于10mm,箍筋間距不宜大于150mm。

      10.2.13 框支梁上部墻體的構造應滿足下列要求:

      1、當框支梁上部的墻體開有邊門洞時,洞邊墻體宜設置翼緣墻、端柱或加厚(圖10.2.13),并應按本規(guī)程第7.2.16條約束邊緣構件的要求進行配筋設計;

      2、框支梁上墻體豎向鋼筋在轉換梁內(nèi)的錨固長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laE,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la;

      3、框支梁上一層墻體的配筋宜按下列公式計算:

      4、轉換梁與其上部墻體的水平施工縫處宜按本規(guī)程第7.2.13條的規(guī)定驗算抗滑移能力。

      10.2.14 特一、一、二級落地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彎矩設計值應按墻底截面有地震作用組合的彎矩值乘以增大系數(shù)1.8、1.5、1.25采用;其剪力設計值應按本規(guī)程第7.2.10條的規(guī)定進行調(diào)整,特一級的剪力增大系數(shù)應取1.9。落地剪力墻墻肢不宜出現(xiàn)偏心受拉。

      10.2.15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體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3%,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25%;抗震設計時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10.2.16 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體兩端宜設置翼墻或端柱,抗震設計時尚應按本規(guī)程第7.2.16條的規(guī)定設置約束邊緣構件。

      10.2.17 落地剪力墻基礎應有良好的整體性和抗轉動的能力。

      10.2.18 抗震設計的矩形平面建筑框支層樓板,其截面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10.2.19 抗震設計的矩形平面建筑框支層樓板,當平面較長或不規(guī)則以及各剪力墻內(nèi)力相差較大時,可采用簡化方法驗算樓板平面內(nèi)的受彎承載力。

      10.2.20 轉換層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應雙層雙向配筋,且每層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樓板中鋼筋應錨固在邊梁或墻體內(nèi);落地剪力墻和筒體外周圍的樓板不宜開洞。樓板邊緣和較大洞口周邊應設置邊梁,其寬度不宜小于板厚的2倍,縱向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1.0%,鋼筋接頭宜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與轉換層相鄰樓層的樓板也應適當加強。

      10.2.21 箱形轉換結構上、下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板配筋時除應考慮彎矩計算外,尚應考慮其自身平面內(nèi)的拉力、壓力的影響。

      10.2.22 厚板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轉換厚板的厚度可由抗彎、抗剪、抗沖切計算確定;

      2、轉換厚板可局部做成薄板,薄板與厚板交界處可加腋;轉換厚板亦可局部做成夾心板;

      3、轉換厚板宜按整體計算時所劃分的主要交叉梁系的剪力和彎矩設計值進行截面設計并按有限元法分析結果進行配筋校核。受彎縱向鋼筋可沿轉換板上、下部雙層雙向配置,每一方向總配筋率不宜小于0.6%,轉換板內(nèi)暗梁抗剪箍筋的面積配筋率不宜小于0.45%;

      4、為防止轉換厚板的板端沿厚度方向產(chǎn)生層狀水平裂縫,宜在厚板外周邊配置鋼筋骨架網(wǎng)進行加強;

      5、轉換厚板上、下部的剪力墻、柱的縱向鋼筋均應在轉換厚板內(nèi)可靠錨固。

      6、轉換厚板上、下一層的樓板應適當加強,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

      10.2.23 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的上部密柱轉換為下部稀柱時可采用轉換梁或轉換桁架,轉換桁架宜滿層設置,其斜桿的交點宜作為上部密柱的支點。轉換桁架的節(jié)點應加強配筋及構造措施,防止應力集中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

      10.2.24 采用空腹桁架轉換層時,空腹桁架宜滿層設置,應有足夠的剛度保證其整體受力作用??崭硅旒艿纳?、下弦桿宜考慮樓板作用,豎腹桿應按強剪弱彎進行配筋設計,加強箍筋配置,并加強與上、下弦桿的連接構造??崭硅旒軕訌娚?、下弦桿與框架柱的錨固連接構造。

      返回上級菜單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nèi)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wǎng)立場。聯(lián)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wǎng)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wǎng)立場

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

閱讀榜

2024-12-25 21:29:33